清明节,和孩子聊个关于生命的话题
清明节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节日。按照风俗,我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回老家给仙人扫墓,那么当孩子问起来,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讲述生与死?
生死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也许,清明节可以成为死亡教育的契机,让孩子正确面对,既不感到害怕,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我们找了几个可爱的孩子问他们对清明节的看法和对死亡的了解,可孩子们的回答却让我们醍醐灌顶。
枣枣(五岁,Girl) 清明节就是你的狗狗没有呼吸了,每年的一个 时候,你要去看看它。
小仙(五岁,Girl) 说生死轮回,都会死去,又会重新成为宝宝。
小天(六岁,Boy) 说爷爷死了是不是变成神仙婆婆了?华德福幼儿 园里老师总会讲神仙婆婆的故事,所以他这么认为。
然然(五岁半, Boy) 不清楚清明节做什么(老家扫墓的习俗不是在清明节)是不是遮天要给不在的亲人打扫卫生。
旺仔(六岁,Boy) 说要和爸爸一起回老家庆祝清明节。
雅文(五岁半,Girl) 完全不知道清明节是要干什么。
花展(五岁半,Boy)清明是欢迎死去的人。
祺祺(六岁, Boy)是不是班上同学可以相互送礼物。
果果(四岁,Boy)认为清明节和其他的节日一样,好吃好喝,可以 出去玩,还问扫墓好玩吗?我也想去。
可儿(六岁, Girl)清明节就是理念亲人去世的节日。
一休(五岁半,Boy)人死了就会变成骨头,然后就没了。
可儿(六岁, Girl)清明节就是理念亲人去世的节日。
小王(六岁, Boy)清明节是祝福死亡的节日。
小雨点(六岁, Girl)不知道什么是清明节,想了一会说,是不是 就是上次去给太爷爷烧纸的那个日子。
关于死亡,死了就是失去生命了,再也不能复活了(配了一个吐舌头闭眼的动作),人死去和小猫死去都是一样的。
乐乐(四岁,Boy)死亡是流血过多,死了身上肉肉会被小虫吃掉, 最后变成化石。
卉卉(五岁,Girl)死了就是坐飞机去玩了。
东东(五岁七个月, Boy)清明节是和尚死了用柴火烧完了就会有舍利子,舍利子先放在盒子里,然后放在塔的最下面的土里,塔的最上面放着经书。
妞妞(六岁, Girl)清明节就是要去扫墓,见你在思念谁?
Amy(四岁半,Girl)“清明节是来祝福人的!”“祝福什么人呢?”“祝福去世的人啊!”
旻宝(六岁,Girl)去世就是去天堂享福,然后埋葬在土里,烧香祈福快点长出来。
贝贝(六岁,Girl),说清明是要去老家祭拜天堂的爷爷.
麦子(五岁,Girl)她认为外婆生下妈妈,妈妈再生她,她以后再 有自己的孩子,就像太阳每天下山,月亮升起,第二天太阳又升起,反反复复。同时,她也思索:那么地球上的人是不是会越来越多?妈妈告诉她人老了会死去,她恍然大悟,还问死了之后去哪里?我说埋进土里,然后土壤开花,长树....她没有觉得不可以接受,只说:哦!这样!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分离的阶段: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结构性阶段: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
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3、此后便是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
与孩子交流死亡话题时,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专家曾建议,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让孩子观赏《狮子王》,当看到小狮子辛巴的爸爸死去,电视机前的孩子会跟着掉泪,其实就是在“演练”悲伤,学习让情绪有出口。
在游戏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这几年,国内也出版了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透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
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讲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他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一开始他非常愤怒,因为爷爷答应带他去钓鱼,却什么也没说就去了天堂,他的胸口经常感觉刺痛。面对爷爷的死亡,布鲁诺经历了疑惑、痛苦与悲伤,最后他终于明白,心中的爷爷就像照片上那样微笑着,继续活在自己的记忆中。
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
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孩子大概会在五岁左右,主动思考关于生命的问题,会提问“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了以后会怎样?死亡几乎和性教育一样在现代社会里是一个禁忌,如果我们用绘本来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联系,而不是靠单纯的说教,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这些绘本,让孩子明白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从而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
《清明节》
较为简单的讲述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作为资深的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王早早用她丰富的想象力与扎实的生活基础为小朋友们献出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这一次她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套“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原创图画书,让小朋友和大人们能够在阅读与体验中全面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恢复对中国传统的认知。让孩子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清明节需要做的事情。
《风到哪里去了》
孩子问妈妈风的去向,妈妈并没有敷衍的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很认真的告诉孩子风也许现在停止,但它仍会在其他地方出现就像人类一样,虽然死亡但也许会化作星星守护着我们。
妈妈循序渐进地告诉了孩子世上物质不灭的道理,只是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晚上给小男孩带来了黑暗,星星,让他入梦。
《一片叶子落下来》
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死之间的关系
图书出版后迅速在美国流传开来,第2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品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简单亲切的文字,意味深长的寓意,清新简洁的画面,无不令人感动,给人慰藉……
《生命是连在一起的》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在这本绘本中,作者用12个方格的形式详细讲述了我们身边的动植物的新生命是如何到来的,由此来追溯生命的起源。
从生命诞生的瞬间到盛极一时的恐龙时代,简单清晰的描绘出了如今世界的各个生物时代。文中有这样很有震撼力的一句话,“可以说,所有的生物都是通过遗传因子紧密相连的兄弟姐妹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这个世界上将不会有战争和犯罪吧。
《大象的算术》
通过孩子和大象一起数粪球的过程来了解大象从小到大的生命过程,就像孩子的生命一样。
孩子从故事中所体验到的趣味,初读必然会集中到小象——大象——老象的生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显示的生活趣事。但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思考。从生到死,这是人生永恒的命题。这个故事的叙述,温情中寓有刚健,趣味中寓有哲理。走在生命中,应当很幸福。用数字讲述生命,用童趣感动心灵。生命主题的经典演绎。
《活了100万次的猫》
一部有关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是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象老爹》
象老爹已经很老了,他就要离开老鼠妹妹,去大象天堂了。可是通往大象天堂的桥断了,只有老鼠妹妹能够修好。
深爱的象老爹的老鼠妹妹会把断桥修好,让象老爹去桥那边的另一个世界吗?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獾的礼物》
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獾的朋友们学会了接受它的死亡,苏珊·华莱的儿童图画书首次亮相,就一鸣惊人。她迷人的插图将伤心的文字衬托得十分完美。
《外公》
通过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小女孩的天真与老外公的从未消失的顽童之心将故事徐徐推进,生活永远不会结束,故事的结尾呢,也要读者慢慢体会了。
《爷爷变成了幽灵》
小男孩的爷爷去世了,但爷爷并没有离开而是变成幽灵和小男孩渡过了4晚上难忘的时光。
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爷爷带他去游乐场、看赛车、看电影、钓鱼,爷爷;中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脸、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突然,爷爷不再笑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俩都哭了。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
“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再见了,艾玛奶奶》
艾玛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到去世的最后时光。当死神即将降临时,艾玛奶奶在“临终意愿书”上签了字,从容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与亲人一一道别,在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艾玛奶奶、她的家人还有思达,平静地迎来死亡的瞬间。
一幅幅黑白照片,串联起艾玛奶奶人生中最后一年的时光,虽然病情日益恶化,面容日渐憔悴,但艾玛奶奶始终乐观、坚强,她珍重生命,正视死亡,与家人共同珍惜着这最后的相处时光。
全文以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口吻进行讲述,配合真实而极具震撼力的黑白照片,流露出片片真情。当艾玛奶奶回顾自己这一生时,说:“现在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过去的那些失败呀、痛苦呀,现在都变成了甜美的回忆。”如此豁达的态度,让人动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这样的人生真理,是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当认识到的,只有更多地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活着的美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这样的生命教育绘本,不仅孩子,每一个成人也值得来读一读。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作者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细腻地描述了孩子失去亲人后的情感变化以及时间可以抚平痛苦的道理。它不只是一本童书,也为所有失去亲人的大人带来了心灵的抚慰与震撼。
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他以为那只是一场把爷爷“藏起”的游戏。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无法解释“死亡”是什么东西。爷爷离开他的时间越来越长,刚开始布鲁诺还有点生气,后来,他想起了许多跟爷爷有关的事情,觉得胸口有点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胸口的痛慢慢地消失了……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悲伤的图画书。
《汤姆的外公去世了》
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开始她不理解什么是去世,去世意味着什么,对孩子来说,了解和接受这一点,似乎太难了。
从汤姆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那似懂非懂的自白、那油然而生的悲伤,也欣慰地看到了那份释怀。对死去的亲人,我们有比哭泣更好的方法去怀念他们。生命有终点,但爱延绵不绝。
《爸爸的围巾》
爸爸的围巾是一条暖暖的绿围巾。冬天紧紧围上它,让我高兴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了。
描述了小主人公心灵成长过程中一周内发生的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画面色彩随情节变化,从冬天逐渐过渡到春天。在阅读过程中,小读者们会与主人公一起收获自信与勇气。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汤米·狄波拉从事图画书创作四十余年来,创作的图画书超过二百本,当有人问及他最喜欢哪部作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因为这个故事记录了汤米和外婆、曾外婆之间的生活点滴,展现了祖孙三代人互相关爱、其乐融融的生活,是他童年的真实写照。这本自传体图画书于1973年第一次出版。时隔二十五年后,狄波拉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全新的创作来处理,图画都进行了重新上色,对文字也进行了细微的修改。不过故事情节依然保持不变。美国《图书馆杂志》认为“孩子们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要听这个故事”。
《小鲁的池塘》
故事以小鲁的同学为第一人称,叙述徐徐拉开帷幕。小女孩和小鲁是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但小鲁的心脏病日益严重,最终故去,把悲伤留给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学,于是,大家试图一起找到一种可以纪念小鲁的方式,来抹平内心的创伤。
作者在读《小鲁的池塘》时,想起了这段自己不常想起的往事,仿佛伤疤被揭开了,在隐隐作痛。好的书籍总能唤醒我们的生活经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从前。随着年龄的增加,收到师长、亲友离开的消息越来越频繁,心里的痛也越来越频繁。是的,生命终会归于尘土,我们虽有准备,可当这些消息真的降临于身时,我们还是难以释怀。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识,“人性”是指珍视自我、体恤他人、关心社会。
帮助孩子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
END
枣妈朋友圈分享更多育儿资讯
感兴趣请添加枣妈个人微信
枣妈推荐相关阅读
孩子学习真正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这个秘密令家长老师震惊
底层"工具",中层"工艺品",顶层"艺术品",美国的教育现状的今天会是中国的明天么?
Hi,大家好,我是枣枣,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大孩子了,家里住着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狗狗叫Floppy,是我的好朋友。
我也是钢琴、画画、手工圈里低调的小达人。只不过我还没有微信,大家可以加我妈妈(枣妈:Julycheng),围观我跟Floopy的幸福生活。lovekidsmore